第(2/3)页 庞统说道:“楚人饱受袁术徭役之苦,今大王下之而未能安之,反而大举调发民众造船,时官吏督船急切,楚人将受造船之累,恐会因此而生动荡。大王欲造舟舸,当另寻他计。” “卿但说无妨!”张虞鼓励道。 “大王以统之见,不妨收取荆州赋税,用来招募善造船之民以造巨舰。依照每月分发工钱,如此既不伤大王名望,又能让船工专心营造巨舰!”庞统说道。 闻言,张虞脑筋顿时活跃,之前想让免去百姓的赋税,用赋税去抵造船的徭役。然却忘记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毕竟荆州百姓富庶,相比造船而言,或许更愿意交赋税。 念及于此,张虞微微颔首,说道:“唐制之降,收取实物为赋税,而今实物难为工钱。不如将户赋、民役折算为钱,以此征召船工,不知诸卿以为何如?” 将实物改为钱币征收,除了方便之外,重要是张虞想尝试下赋税货币化。 何为赋税货币化? 顾名思义,将百姓所上交的实物赋税按照市场价折算为钱,借助钱的便捷性用来转运,以便在政府部门之间流通,如秦汉时期,官吏以石为俸禄,再到明清时期以银子为俸禄,这便是赋税货币化变化之一。 秦汉时期,赋税既有钱,又有实物,因此可以说有货币赋税化的苗头。至魏晋时期,因常年的动荡,国家需要更具有实际价值的实物,赋税皆按实物缴纳。 隋唐时期,依旧延续了南北朝传统,以租庸调制征收实物。然在安史之乱后,租庸调制的基础被严重破坏,天下存在大量隐户。 在唐德宗时期,由杨炎发动改革,将租庸调制废除,改为两税法,并官营盐税。由杨炎发起的两税法,将实物赋税改为物、钱并行,并被宋、明所沿袭。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时,将庸(徭役)一律折算成钱,改徭役为募役法,由官府出面雇佣人丁。至此除了谷粮外,余者赋税尽数折算为钱。 明朝在张居正变法前,国家仍以实物税为基础,然因江南运至北京有漂没,故在正统年间将江南赋税折算成钱,再运至北京。时至张居正,为了挽救大明艰难的财政,施行一条鞭法,将钱税推广至全国,至此中国进入赋税货币化的时期。 而清朝所谓的火耗归公政策,本质是赋税货币化之后暴露出的政策问题。 当然了,虽说赋税货币化是时代趋势,然不代表货币赋税化一定是好政策。如明朝灭亡的诸多原因中,货币赋税化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故出于诸多方面考虑,张虞打算借造船之事,看下赋税货币化是否可行。如若不成,后续针对赋税上的改革恐需谨慎而行。 “汉五株钱流通于世者众多,大王如以汉五株为钱税或许可行。今荆州之中虽说以物换物,但五铢钱尚能流通换物。”庞统微思片刻,说道。 贾诩捋须沉思,说道:“诩以为不如沿行粮、帛为税,若五铢钱难通,大王恐需别调粮草以卖于船匠。” “文和勿忧,今暂且一试!” 张虞留意了下贾诩,笑道:“督造大舟之事,由桥蕤为主事,庞统为副使,令各郡守资之。如百姓生变,则速报至长安,孤将亲理之。” “臣领命!” 汉末时期,因战乱之故,五铢钱价值越来越小,以至于曹魏时期,市场经济衰退到以物换物阶段,纵使曹丕复铸五铢钱也都没用。 至于为何曹魏无法复行五铢钱,本质在于曹丕不知五铢钱之所以能成为货币,乃是因为五铢钱有两汉朝廷背书。而曹魏向民间征收实物税的行为,意味曹魏官府并不认可五铢钱为法定货币,故百姓岂会使用? 如元末时,元朝修缮黄河,然因府库拮据,元朝发不出钱,只得临时滥发纸钞于民工。而元朝又不承认,故最终导致了民工手上钞票价值化为乌有。愤怒的民工在挑动下,最终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