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别人买单-《帝国争霸》


    第(2/3)页

    此外,赶过去迎战的不是海军的“战-9b”,而是空军的“战-11b”。

    虽然1架“战-11b”的飞行员坚称,由他射的“kk-6m”追上了一架mg-25,但是没有获得击落的证据。

    从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看,那架mg-25在遭到攻击之后,很有可能进行了规避,从2万米的高空俯冲到了5ooo米以下的中低空,飞出了“战-11b”的雷达探测区域,有很大的可能摆脱了追击的“kk-6m”导弹。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整个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空军只有mg-25能挑战波伊空军的f-14a。哪怕mg-25的机动性能十分糟糕,也能够凭借最快过3马赫的飞行度,轻易摆脱敌机从几十千米外射来的导弹。

    这也是伊拉克空军在开战第一天,唯一值得称道的反击行动。

    白天,联军还动了2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

    只是跟凌晨的轮突击相比,那就差远了。

    白天出击,主要是为了保持空袭压力,不给伊拉克军队喘息机会。

    按照丁镇南的部署,针对重点目标的轰炸行动,全都集中在夜间进行,尽可能的利用夜色做掩护。

    要说的话,这也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

    在十多年前的波伊战争当中,轰炸几乎都是在白天进行,主要就是缺乏在夜间搜寻与瞄准目标的手段。

    当然,也跟当时主要使用非制导弹药有关。

    随着微光夜视仪与红外成像仪等夜视设备出现,而且迅的普及推广,夜间轰炸的难度大为降低。

    此外,还跟当今的防空系统有关。

    虽然防空导弹已经取代了高射炮,成为主要的防空武器,但是在伊拉克这样的国家,依然有很多的高射炮。

    其实,即便是在梁夏军队中,高射炮也承担着野战防空重任。

    对缺乏夜间观测手段的伊拉克高射炮部队,拦截夜空中的敌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把所有高风险轰炸行动安排在夜间。

    针对战略目标,依然以“攻-12”为主。

    对数量众多的普通目标,主要是按照传统战术进行投弹轰炸。

    这么安排,一是梁夏军队没有储备太多的精确制导炸弹,二是能携带与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的作战飞机有限,三是有太多库存弹药需要消耗。

    尤其是第三点,让丁镇南很无语。

    策划与部署战术任务的时候,丁镇南面对的最为麻烦的问题,就是得想办法用掉帝国军火库里堆积如山的弹药。

    要说的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要忘了,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动与参加地区战争。针对斯里兰卡的平叛行动,根本就不是战争,连冲突都算不上。在此后的两伊战争中,帝国更是全程当看客。

    可问题是,帝国的军火厂不可能因为没有仗可打就全面停工。

    其实,为了保住生产线,或者说是保住必要的工人队伍,帝国的主要军火厂在和平时期都得运行。

    结果就是,大量生产出来的武器弹药只能放在军火库里。

    武器装备还好,关键是弹药。

    绝大部分高技术含量的弹药,在理想状态下的储备时间也只有2o年,而且往往存放不了这么久。

    此外,技术装备存放2o年肯定落后。

    弹药的储存时间过1o年之后,日常维护会变得非常麻烦,而在维护保养上的开支要增加几倍。

    可见,帝国国内已经爆满了的军火库,是促使帝国当局出兵波沙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如此,才需要在战争中尽可能的用掉库存弹药。

    这里面数量最多的,也就是各种型号的非制导炸弹!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的军火厂可是开足了马力,按照大战的强度在生产各种型号的航空炸弹。在这场战争中用掉的弹药,还过了第二次全球大战,为迄今为止弹药消耗量最多的一场战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