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育新文学社-《忆年—回到1990》
第(3/3)页
我尤其强调了"好朋友"三字,令李芸很不痛快地嗯了一声。蔡晓红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给我,“这,这是你借我的两块两毛钱,谢谢你了。”
我笑纳着收下,尽管数目极小,但我直觉地认为,不尽快收下,蔡晓红会更加紧张。
李芸再次面若冰霜,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我没理她,自顾自地找了位子坐下,顺便听一听在我不远处的两位老前辈的激烈讨论。
两位前辈,一个个子高高瘦瘦,脸庞清秀,架着眼镜十分的潇洒,另一位则白白胖胖,甚有富贵之相。两人讨论的核心是现代诗歌是否已经走向没落。
在我二十年后的那个时代里,这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因为现实中诗歌的确已经没入了低俗之道,或者就是自娱自乐的道具,早已不可能激发人们的热爱与共鸣。
而那个清瘦的白衣秀才显然对“没落”两个字深恶痛绝,他不停地强调,诗歌的精美博大,并非世俗的物质生活所能够阻隔,诗为不朽之身,即使到了人人误解人人弃绝之境,只需要一丝阳光就能让它复活,又或者说,它一直都行长在人们的心中,只要激发的介质和机缘还没到来。
他的说法不禁让我称绝,我很喜欢他的说法,有一种很坚忍的态度。那个白胖书生摇头道:“如此说来,你也承认如今人们已经不再喜欢诗,甚至人人弃绝了?那不正是没落吗?”
我忍不住插嘴道:“对不起,这位同学,我认为诗歌之所以能永久生存,正是因为人类世代有着释放自我与渴求自由的精神,诗歌的形式也许会有变化,但自由意志却没有变化。说到没落,不如说是暂时的蛰伏,或者只是隐忍。没落是一种假象,真正的爱诗之人或写诗之人并不会减少,不是说诗歌现在不流行了不时尚了,就说它是没落。诗歌本来就不是通过耀武扬威来呈现自己的价值和体面的。”
我一口气将我面对后二十年诗之窘况所做的辩护全说了出来,激动之余却忘记了如今我还是个新生呢,似乎不够礼貌。两位前辈瞬间都楞在了那儿,而身旁的李芸和蔡晓红也呆住了。我歉意地说:“实在对不起,两位前辈,我是个新生,刚才忍不住一通胡说八道的,真的很不好意思。”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