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回皇上话,接管定王兵马,最为合适的人选便是兵部右侍郎堵胤锡,次之则为兵部尚书史可法。” “哦?” 弘光皇帝听阮大铖说了这两个人选,不由得是疑惑的“哦”了一声,而后不解的问道: “怎么史可法这个兵部尚书,反而是不如堵胤锡这个兵部右侍郎?” 阮大铖微微一笑,道:“史可法史大人虽然是个尚书,也素有清名正直的名声,但是要想震慑定王兵马,还是比堵胤锡堵大人差之一筹!” “哦,这是为何?” “皇上请想,定王那般的人物,身份地位尊贵无比,试问天下又有几人能够入他的眼,如此,便更不要说敬重佩服了。 但是堵胤锡堵大人却是少有可以震慑定王的人,前翻堵胤锡堵大人出使山东,对那定王当头棒喝,定王能如何,还不是生生受了, 定王都只能生生受了,他的那些手下大将,又岂有不服之理! 这便是老话说的一物降一物,堵大人如今名满天下,又岂是等闲,在这方面,即便史大人是尚书,也是必不如堵胤锡!” 如今的堵胤锡因为李起的一番刻意运作,现在已经是名满天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般之下,堵胤锡的能力自然也是会被人在心里下意识的放大,此时的阮大铖便是一个例子, 在还未深入了解堵胤锡之前,阮大铖便是将堵胤锡对李起大军的影响力排在了史可法的前面,由此可见一个人名声的重要性。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古时各方面都是极其的落后,要想对一个人的能力做出评判,在未深入交往之前,那是很难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的。 但是在没有深入了解前,却又要你不论如何也要做出一个评价来,那你除了以一个人的名声来评价,又能有什么别的途径呢? 弘光皇帝听了阮大铖的话,这才是明白了阮大铖的意思,不过弘光皇帝对这个理由却是并不完全赞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