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第二个基地-《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2/3)页
因为他从全国各地引流灾民进来,需要各路口指引他们往登州去。
11月26日,分完田后,由巡抚衙门往京城上报,因有好多流民和灾民到了登莱,为恢复生产,当地想用分田来促进灾民们转为军户。
明朝时,一般农民们是不愿意干军户的,现在登莱两地军户缺编太多,朝廷也在研究怎么办?
有人提议把营兵转军户,比如像王卫忠那样,从旅顺或其他地方抽调兵马过来转军户。
也有人提议把农民转军户,但怕农民不愿意。
现在有农民愿意转军户,自然求之不得,于是朝廷果断同意。
这样丁毅就顺理成章,占了各千户所的编制,同时让自己在登州的战兵也等于达到一万多,且这边的战兵,不需要发饷,只要供吃供穿就行。
11月26日,丁毅召集登莱地区的人员开会。
登莱这边的情况是,丁毅有登州王卫忠驻军三千人。(两千原降军新编进去),八人千户所各一千多人,加起来就一万多人,囤田共是十四万亩,且还在增加。
今年秋收后,已经实现自给自足,还能支持前方引流灾民。
灾民引流开始并不是很好,因为刚刚起步,大半年下来才五六千人。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仅11月,新到登州的灾民就有两千多人,比前面几个月加起来多。
杜如海把灾民们精挑细选,会种田,缝衣,打铁等有技能的人,被带到旅顺。
其余的人就地安排在各囤堡附近,由囤军们看守。
灾民按户编,百户为一堡,原囤军中选堡长和副堡长各两名,管理灾民。
每堡灾民按劳动力分囤田数,比如有一百个劳力,就囤一千亩。
每一个劳力有一亩的产出是自己的,其余九亩要上交。
这比囤兵们上交的要少,因为很多灾民是拖家带口,不只是自己要吃,家里非劳力也要吃。
五年后会和囤兵一样,每劳动力分到五亩,上交两成。
这样五年后,相信所有的灾民都愿意留在登莱。
分田和囤田的事解决,基本就稳定了囤兵和灾民的心。
然后是赚钱的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