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之前老同学林佳桐给凌风介绍过新加坡广播电视机构的一些沿革历史。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亚联邦中独立建国后,原来的新加坡台改名为新加坡广播电视台rts。 1980年,原来的新加坡广播电视台rts改组,成立新加坡广播局,华语简称“新广”(singapore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文简称sbc)。 到了去年的年底,原来的新加坡广播局sbc实行了公司化改革,改组为新加坡国际传媒机构sim集团。 当前的新加坡电视机构(television corporation of singapore,英文简称tcs)及新加坡广播机构(radio corporation of singapore,英文简称rcs)等都归新加坡国际传媒机构sim管辖,属于sim集团旗下的传媒机构。 尽管新加坡高薪养廉,体制内人员大多廉洁高效。但是毕竟人情世故,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 刘泰格现在背靠他老爸这么一个靠山,弄点电台那里的资源应该不是太大问题。 作为前世混过华语乐坛江湖的人,凌风对歌手出唱片专辑的套路还是很了解的。 当下的歌手出产品专辑大概就下面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先歌曲制作,音乐的创作、筛选、录制等等工作; 第二,做一些宣传前期工作,有条件的挑选主打曲目拍个mv啥的; 第三,制作产品,刻录成磁带或者cd光盘; 第四,开始专辑的大量宣传工作,在电台、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进行宣传造势; 第五,产品专辑上架发售。通过分销渠道,铺货音像店和商场、书店等所有可以卖专辑产品的地方…… 以上这五个步骤里面,最难的是第四个步骤。 在当下互联网还没有兴起的年代,歌手如果要红,都得要依托电台、电视台以及报纸、杂志等媒体这几个宣传渠道。 而这些宝贵的渠道资源,大多数都是被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给垄断瓜分。 店大欺客,大的唱片公司手里拥有资源,掌握住了命脉,所以在与歌手之间关系之间,自然占据主导地位。 出名的歌手还好,而那些未成名的歌手和新人,因为要完全依托唱片公司的资源,所以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只能任由大的唱片公司随意摆布和差遣了。 所以,对于当下的唱片公司而言,最宝贵的是电台和电视台资源。 凌风心想:这位刘泰格如果能通过他父亲,调动一些电台和电视台的宣发资源,将来能让自己的唱片歌曲多一些曝光率,只要歌曲质量过关,在本地小小地火一把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而苏丰年与刘泰格的想法也与凌风类似。 新加坡目前最大规模的风格唱片公司,早期也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街边小公司。后来不知道撞到什么狗屎运,签约了原本默默无名的台湾歌手江岳霖,改艺名韩宝仪,不料一炮而红,红遍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为她录制的唱片张张畅销,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刘泰格有资源了,当下最要紧的就是要挖掘类似韩宝仪这样的还没出名的潜力大黑马。 无疑,凌风是他们目前看中的一个好人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