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章:李承乾的时代-《大唐皇太子》


    第(3/3)页

    原先名满天下的六大书院,最终成为了复合型三大学院,有了一丝后世大学的雏形。

    大唐学院主教国学律法,长安学院主教百工之道,帝国学院则高大上一些,钻研物理化医学。

    李承乾还从内库中给礼部特批了一笔巨款,令他们在各府县修建学舍。

    按照他给礼部的要求,未来数年内,大唐境内每一府每一县,最低都要有一所学舍。

    县学负责启蒙教学,教授学子四书五经国学之道。

    府学负责吸收各县学习出众之人,教授他们基础的数理化之道。

    最后,通过考试再遴选出有才学之人送往长安三大学院深造。

    这制度虽不说有多十全十美,但也是李承乾所能想出最有效最公正的了。

    他倒是也想在各府都设立一所学院,大搞普及教育,以此来快速推进科技生产力。

    但可惜,他没那么多钱,就算有那么多钱,也没那么多的教书先生。

    当初在灵州的时候,李承乾亲自编写教材,寻了一批学子传授数理化之道。

    没两年,这些学子和当初的灵州研究院,都被李世民弄来了长安。

    数理化之道被朝廷冠上了杂学的名号,当初的这一批学子,没有被真正当成宝贝,只是一股脑的塞进了国子监中供养了起来。

    李承乾当初是想这批人成为种子,以此来加速推广科技之学,结果这些年过去了,数理化依旧是在小范围传播。

    李承乾很是失望。

    一个王朝想要长治久兴,那势必要借助于科技生产力的提升。

    所以,李承乾将杂学更名为了格物学,给当初的这批学子赐予博士的官职,将他们分散到了三大学院。

    跟这些学子比起来,研究院的那些匠人倒是一直挺吃香的。

    李世民待他们不错,这些年来,他们什么都不用管,至于认真钻研便是。

    这些匠人也不负众望,成功研制出了当初李承乾在灵州跟他们说过的火铳和火炮。

    虽说还很原始,但已经算是划时代的大杀器,只不过碍于工艺技术的原因,这两样东西没办法大规模生产,现在还只能局限在试验场上。

    为了加快突破生产限制,李承乾将少府的少府监,工部的将作监,兵部的兵器监,枢密院的军械监,四个部门和研究院一同合并为了皇家格物院。

    有句话说得好,集中力量办大事,李承乾就不信,他还死磕不下来这火铳和火炮。


    第(3/3)页